产品目录 | Product catalog

电缆故障测试仪、海底电缆故障测试仪
海底电缆混合线路行波故障测距定位系统线路行波故障测距定位系
1、总则
1.2 者必须具有3年以上故障测距装置的设计、制造经验,并有质检部门的认可文件、ISO-9001质量认证书或相当的认证文件、国家部门鉴定证书,提供的设备必须能够提供商业运行的良好记录。
2、应遵循的主要标准
按标准号顺序排列标准,如果各标准要求有所不同,满足更高的标准要求。
GB14598 27-2008 |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27部分:产品安全要求》 |
GB 19520.12-2009 |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m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 第3-101部分:插箱及其插件》 |
GB/T 191-2008 |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
GB/T 2423-1995 |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
GB/T 2887-2000 |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
GB/T 7261-2008 | 《继电保护和安全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
GB/T 9361-1988 |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
GB/T 11287-2000 | 《电气继电器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 |
GB/T 14285-2006 |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
GB/T 14598.3-2006 | 《电气继电器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 |
GB/T 14598.9-2010 |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2-3部分:电气骚扰试验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 |
GB/T 14598.10-2007 | 《电气继电器第22-4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GB/T 14598.13-2008 | 《电气继电器第2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 1MHz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GB/T 14598.14-2010 |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22-2部分:电气骚扰试验 静电放电试验》 |
GB/T 14598.16-2002 | 《电气继电器 第25部分: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发射试验》 |
GB/T 14598.17-2005 | 《电气继电器 第22-6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的抗扰度》 |
GB/T 14598.18-2007 | 《电气继电器 第2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浪涌抗扰度试验》 |
GB/T 14598.19-2007 | 《电气继电器 第22-7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工频抗扰度试验》 |
GB/T 17626.2-2006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GB/T 17626.3-2006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GB/T 17626.4-2008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GB/T 17626.5-2008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GB/T 17626.6-2008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
GB/T 17626.8-2006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试验》 |
GB/T 17742-2008 | 《中国地震烈度表》 |
GB/T 18657-2002 |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
DL/T 478-2010 |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
DL/T 720-2000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柜、屏通用技术条件》 |
DL/T860-2004/IEC6180 |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
DL/T 871-2004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产品动模试验》 |
DL/T 5136-2001 |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
3、使用条件
- 正常工作大气条件
- 环境温度:-10℃~+55℃;
- 相对湿度:5%~95%(在此条件下,需保证产品内部既不凝露,也不结冰);
- 大气压力:80kPa~106kPa。
- 贮存、运输环境条件
- 装置在运输中允许的环境温度-40℃~+70℃,相对湿度不大于85%;
- 在贮存中允许的环境温度-25℃~+55℃,相对湿度不大于85%,在不施加任何激励量的条件下,装置不出现不可逆变化。
- 周围环境
- 电磁干扰不超过4.3规定的条件;
- 场地符合GB/T 9361-1988中B类安全要求;
- 使用地点不出现超过GB/T 11287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级的振动;不发生GB/T 17742-1999规定的烈度为Ⅶ度的地震;
- 使用地点无爆炸危险的物质,周围介质中不含有能腐蚀金属、破坏绝缘和表面敷层的介质及导电介质,没有严重的霉菌存在。
4、技术要求
- 额定电气参数
- 直流电源
- 额定电压:装置要求220V(1套),侧装置要求110V(2套);
- 允许偏差:-20%~+15%;
- 纹波系数:不大于5%;
- 开入电压: 弱电开入24V,强电开入220V/110V。
- 交流回路
- 交流电流(In):为1A;
- 交流电压(Un):100/
V ;
- 频率:50Hz。
- 技术性能要求
- 交流回路工作范围
- 技术性能要求
- 相电压:(0.01~1.1)Un;
- 电流:交流电流在0.05~20In范围内,相对误差不大于2.5%或误差不大于0.01 In,实际故障电流超过电流上限20In时,保护装置不误动、不拒动;或者,在0.1~40 In范围内,相对误差不大于2.5%或误差不大于0.02 In。
- 测量元件特性准确度
- 整定误差:不大于±2.5%;
- 温度变差:在正常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内,相对于+20℃±2℃时,不超过±2.5%。
- 装置采样
保护装置的交流采样回路应使用双A/D结构(公用一个电压或电流源),应有防止单一A/D损坏导致保护不正确动作的措施。
- 功率消耗
- 直流电源回路:正常工作时,不大于50 W;当保护动作时,不大于80 W;
- 交流电流回路:In=1A时,不大于0.5VA/相;
- 交流电压回路:在额定电压下不大于1VA/相。
- 过载能力
- 交流电流回路:2倍In时连续工作,50倍In时允许1s;
- 交流电压回路:1.4倍Un时连续工作,2倍Un允许10s;
- 装置经受电流电压过载后应无绝缘损坏。
- 逆变电源
装置所使用的逆变电源应满足DL/T 527-2002中规定的各项要求。逆变电源装置的平均*时间不低于100000小时(11.4年)。
- 故障测距精度
测距精度应不受线路(海缆)参数不同、线路互感、互感器误差、运行方式变化、故障位置、故障类型、大地电阻率及一些较强干扰因素的影响,对经过渡电阻故障、雷击等造成的故障均能准确定位。线路长度在300km以下,双端测距误差不大于200m。
- 每套故障测距系统监视的线路不少于4条,并可以灵活扩展至8、12等条。本侧装置应能与对侧装置构成双端测距系统,通信支持调度数据网和2M复用光纤通道。测距装置具有自动识别线路故障的能力,有效地防止装置的频繁误起动和漏检。
- 故障测距装置应为微机型装置,并配置同步对时设备、存储硬盘等设备。考虑到监测线路中有部分为海缆-架空混合线路,装置采样频率宜为1-4MHz可调,以保证测距精度;且至少应能存贮500次故障测距文件,且具有可任意设置的定期清除记录功能。装置连续两次触发记录的时间间隔不大于200μs,记录故障数据时间长度不小于4ms。
- 对于具有相同尺寸的零件或相同特性的插件应具有*的互换性。
- 故障测距装置应配置标准的试验插件或试验插头,以便装置的电流、电压回路隔离或试验。
- 适应于架空线—海底电缆混合线路测距主站分析系统特殊针对性算法技术要求
- 装置应可靠采集解析架空线—海底电缆段线路故障后电流行波,并将数据上传主站分析系统,以支持特殊的混合线路故障测距算法。
- 适应于架空线—海底电缆混合线路测距的特殊针对性算法相关要求如下:
- 架空线—海底电缆混合线路采用分段算法对故障测距进行计算,即分为混合线路段,纯架空线路段;
- 在分段算法中的纯架空线路段采用基于常规的双端测距算法;
- 在分段混合线路段上,采用特殊针对性算法(如时间中点算法),该算法基于双端测距算法,但有别于常规的双端测距算法,应能很好的适应因行波在架空线和海底电缆中传播的波速度不同以及行波在电缆终端头折、反射的影响,且要保证正确可靠的测距精度;
4.4 故障测距装置及混合线路测距主站分析系统的故障定位报告结果显示要求
a) 对于海缆段来说,海缆由于在海底铺设,没有明确的海上指示物,故需要采用地理经纬度来标识海缆的路由位置,即逐段标识电缆的位置坐标,故进行故障定位结果须给出海缆段故障点的正确地理位置坐标;
b) 对于上述算法其故障定位报告的结果要求:在分段算法中,在分段混合线路上,站作为本站端,作为对站端,测距结果为距离站本站端的距离;在至纯架空线路段,作为本站端,作为对站端,测距结果为距离本站端的距离。
4.5 时间同步对时设备技术要求
由于故障测距的结果受时间同步的影响,为了保证变电站三站点故障测距对时的同步性,须在上述三站点加装独立的对时设备。
4.5.1时间同步对时设备功能要求
a) 时间同步对时设备应配备GPS和北斗两个卫星输入端口;
b) 时间同步对时设备对时信号精度均须达1μs。
- 电磁兼容性能
- 辐射电磁场干扰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9(idt IEC60255-22-3)规定的III级(10V/m)的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
- 快速瞬变干扰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10(idt IEC60255-22-4)规定的严酷等级为A级(通信端口2 kV,其他端口4kV)的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 脉冲群干扰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13(eqv IEC60255-22-1)规定的Ⅲ级1MHz和100kHz脉冲群干扰试验(*半波电压幅值共模为2.5kV,差模为1kV)。
- 静电放电干扰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14(idt IEC60255-22-2)规定的Ⅲ级(接触放电6kV)静电放电干扰试验。
- 电磁发射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16规定的传导发射限值和辐射发射限值的电磁发射试验。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17规定的调制前电压电平为140 dBV或10 V的射频传导骚扰试验。
- 浪涌抗扰度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18规定的浪涌抗扰度试验。
- 工频抗扰度
装置能承受GB/T 14598.19规定的严酷等级为A级的工频抗扰度试验。
- 装置的电磁辐射满足国标相关要求规定。
- 绝缘性能
- 绝缘电阻
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装置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电气上无的各独立电路之间,用电压为直流500V的测试仪器测定装置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0M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