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 Product catalog

“走进新国企• 科技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活动在江苏南京盛大举行。众多媒体记者走进电网科研攻关一线,深入探寻国家电网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很好的实践与辉煌成就,而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此次活动中展现出的强大科技创新实力,无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位于方天公司的江苏火力发电节能减排监控中心,记者们亲眼见证了该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江苏火力发电节能减排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此系统覆盖全省总装机容量超1亿千瓦的670台火电机组,凭借130余万个测点和10秒级更新频率,在国内先实现火电排放的全过程监控,为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体现了国网江苏电力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坚定决心,更彰显了其在科技创新上的雄厚实力。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建立行业领域碳排放监测预警机制,摸清“碳家底"迫在眉睫。方天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正在建设国内第1个多维度全工况省域火电碳排放全息数据中心,并且已经试点上线国内第1个电力行业碳排放精准计量系统。相关成果在2024年获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0个大科技创新",这无疑是对方天公司在碳排放监测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也为国网江苏电力在双碳战略实施中赢得了先机。
随后,记者们来到江苏电网无人机巡检智慧管控中心,在人工智能算法演示区进行模拟体验。方天公司自主研发的多种算法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江苏电网10余类无人机巡检场景,支撑着庞大的巡检工作量,重点缺陷和隐患识别率超过90%,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巡检效率和准确性,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此,我们要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那样,继续秉持科技创新的理念,不断突破自我,在支撑双碳战略落地、推动能源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努力前行,进一步展示国网江苏电力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深入思考和专业能力,为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概述(LYDZJ电力试验行业标准“节能真空滤油机"测试精准,稳定可靠)
为适应电力维修部门现场检修各类高低压带油设备的需要,我们参考日本加藤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以DL/T521-93-2002真空净油机使用导则为指导,设计具有体积小,比例重量轻、移动方便、噪声低、连续工作时间长,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等特点,是各电厂、电站、变电所、电器制造厂、工矿企业过滤变压器油、透平油、40℃以下机油、液压油、润滑油,机油,等等多种油液中的水份、气体和杂质的理想设备。
二、主要用途(LYDZJ电力试验行业标准“节能真空滤油机"测试精准,稳定可靠)
1、本机可用于各类油浸变压器、油浸电流、电压互感器及少油继路器,进行现场滤油及补油。
2、本机可用于对上述设备进行现场热油循环干燥,尤其是对油浸电流、电压互感器及少油断路器的热油循环干燥更为有效。
3、本机可用于对密封油浸设备进行现场真空注油和补油及设备抽真空。
4、本机还可以用于对轻度变质的变压器油进行再生净化,使其性能达到合格油标准。
三、主要特点(LYDZJ电力试验行业标准“节能真空滤油机"测试精准,稳定可靠)
本机与国际国内的同类产品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是同类产品重量的二分之一。
2、改进完善了油气分离的设计。利用真空进油,装设了管状旋转喷油器,减少了阻力,回旋速度快,增加了油气分离效果。
4、根据用户的需要,净油器部分的过滤介质由特制精滤芯为过滤介质,特制精滤芯为无纺密纸做成,当发现过滤慢时只需剥掉外面一层无纺密纸即可。
多能,这是本机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本机在现场使用,并利用原来的带油设备做储油罐,使热油循环本机与设备之间,这样便使滤油、再生、热油循环干燥三种功能同时进行,省工、省时、确为一举三得。
四、工作原理(LYDZJ电力试验行业标准“节能真空滤油机"测试精准,稳定可靠)
真空净油机是根据水和油的沸点不同而设计的,它由真空加热罐、精滤器、冷凝器、初滤器、水箱、真空泵、排油泵以及电气柜组成。真空泵将与真空罐内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外界油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油经过入口管道进初滤器消除较大的颗粒,然后进入加热罐内,经过加热到40-75℃的油通过自动油漂阀,此阀是自动控制进入真空罐内的油量进出平衡。经过加热后的油液通过喷翼飞快旋转将油分离成半雾状,油中的水份急速蒸发成水蒸气并连续被真空泵吸入冷凝器内,进入冷凝器内的水气经冷却后再返原成水放出。在真空加热罐内的油液,被排油泵排入精滤器通过滤滤芯将微粒杂质过滤出来。从而完成真空滤油车迅速除去油中杂质、水份、气体的全过程,使洁净的油从出口处排出机外。
五、使用说明(LYDZJ电力试验行业标准“节能真空滤油机"测试精准,稳定可靠)
连接好进出油管油路,接通380V,接好地线,检查各电路是否连接可靠,各油路阀门是否打开,准备无缺后再进行操作程序;点动真空泵,使泵内的油能正常运行,再使真空泵连续运转。当真空表面达到表定时,可打开进油阀,直至真空缸内下视窗看见油面时,即启动排油泵开关,开始排油过滤杂质,油路正常循环,打开加热器开关,挥发油中水份,如果油中水份较多时,真空缸内油沫会增高,此时必须打开放气阀控制适应的真空度,待水份减少、油下降后关闭放气阀,使真空度达到极限。此时要注意各仪表的反应,如果压力表读数大于0.3MPA时,说明滤油器内滤芯表层杂质太多,需要去掉表层滤纸即可,工作完毕后,参看原理示意图,打开放气阀使真空度达到正常大气压,排完缸内的油,剩下的油从放油阀放出,防止下次使用时,混入不同型号的油中。
六、技术标准;
性能及参数 | 参数选型列表 | |||||||||||||||||||||
LYDZJ 3000 | LYDZJ 4800 | LYDZJ 6000 | LYDZJ 7500 | LYDZJ 9000 | LYDZJ 12000 | LYDZJ 18000 | LYDZJ 30000 | LYDZJ 60000 | ||||||||||||||
工作 参数 | 击穿电压KV | ≥100 | ≥120 | |||||||||||||||||||
流量L/MIN | ≥3000 | ≥ 4800 | ≥6000 | ≥7500 | ≥9000 | ≥12000 | ≥18000 | ≥30000 | ≥60000 | |||||||||||||
真空度 | 极限(表计)pa | ≤100 | ||||||||||||||||||||
工作(表计)pa | ≤400 | |||||||||||||||||||||
工作压力(mpa) | ≤0.35 | |||||||||||||||||||||
工作噪音(db) | ≤100 | ≤150 | ≤200 | |||||||||||||||||||
含水量mg/㎏ | ≤7 | |||||||||||||||||||||
含气量% | ≤0.3 | |||||||||||||||||||||
清洁度NAS | ≤8 | |||||||||||||||||||||
B值 | ≥6 | |||||||||||||||||||||
色级度 | ≥3 | |||||||||||||||||||||
过滤精度um | 0.5—0.8 | |||||||||||||||||||||
电加热功率KW | 50 | 60 | 75 | 95 | 110 | 150 | 180 | 360 | 600 | |||||||||||||
总功率KW | 70 | 80 | 100 | 120 | 150 | 300 | 320 | 480 | 750 | |||||||||||||
电源电压V | 380V | |||||||||||||||||||||
进出口径 | G3/4〃 | G1〃 | G1.25〃 | G1.5〃 | ||||||||||||||||||
油温范围 | 40℃-75℃ | |||||||||||||||||||||
平均没故障工作时间 | h≥5000 | |||||||||||||||||||||
连续工作时间 | h≥200 | |||||||||||||||||||||
净油机重量(㎏) | 300 | 380 | 480 | 620 | 750 | 900 | 1200 | 1600 | 2000 | |||||||||||||
±800千伏宁夏—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以下简称中衡直流)送端750千伏交流系统调试工作顺利完成。此次调试全面采用模拟负荷向量测试技术检查相关继电保护向量,减少了设备操作次数和调试时长,大幅提升了启动调试效率。
模拟负荷向量测试技术在一次设备送电前,通过向设备施加电压电流模拟实际负载,将继电保护带负荷向量检查工作由传统的事后验证转为事前检查。该技术能助力调试人员准确完成保护极性测试,还可避免传统测试方法引起的倒闸操作量大和设备送电时间长等问题。在陇东直流、坤渝直流调试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已应用该技术,西北电网在公司各区域电网中先实现该技术在主网全电压等级应用。
“经初步核算,在陇东、坤渝、中衡三大直流工程启动调试过程中,模拟负荷向量测试技术共助力减少一次、二次设备操作230余项,节约启动调试时长近200小时。"国网西北分部调度控制中心主任任景介绍。
当前,西北电网正处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期,新建工程多、改造任务重,传统向量测试技术已不能适应需求。国网西北分部落实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相关工作部署,结合前期技术试点应用经验,多次组织建设、调试及运维单位开展模拟负荷向量测试方案技术审查,深入分析相关组织技术措施和应用流程,实现该技术在西北电网新(改、扩)建工程中的全面应用。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